最早的应该就八十年代初了。
这大汉听口音并非本地人,不知从哪来跑来做生意的。
这也是改革后思想开放的缩影之一。
某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开始利用自己的掌握的技术接私活挣钱了。
换成以前,他们哪里敢,要被当成投机倒把批斗的。
大汉介绍了一通洋井,终于有村民忍不住打断了他,问道:“你打这洋井得多少钱啊?”
“不贵,也就一百一口!”
打井队队长的话一出,群众就喧嚣了。
“一百还不贵,你咋不去抢呢!”
“打口井得那么多钱,我们家省吃俭用一年下来都攒不了几十块呢!”
“你们不会是骗人的吧?”
“……”
大汉一听急了:“不贵了,这一百我们包工包料还包出水,否则不收钱!打井得至少两个人一起干活,材料费也贵,还得找车子把材料运送到村里来,就挣几个工钱!”
“有没有人想打的,现在可以在这里报个名,我统计一下,到时一起安排,早报早打啊!”
没人回应。
村民绝大多数都是过来看热闹的。
个别有意者也嫌太贵了,不值得,更担心钱花了这口井不好用当冤大头。
这年代的人思想保守,对于这种新鲜玩意接受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谁都不愿意当吃螃蟹的人。
这时,人群里突然冒出一个声音:“你这洋井,能不能便宜点?”
众人循声看去,就见到了一个身材挺拔,面容俊朗的后生,正是许承安。
“是许知青,他打算打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