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8月城文学>仙侠小说>新史记—中国大航海时代 > 第28章 三入长江之役
    在郑清和谈之前,即1653年初,原鲁监国帐下大将张名振向郑成功提出北上浙江、南京,郑成功同意,于是由张名振担任总指挥,张煌言为监军。张煌言即著名的张苍水,他本是个文人,但是国家的巨变使他投笔从戎,成为鲁监国政权下一名有勇有谋的将领。无论是张名振或张煌言,虽然迫于时局,投靠郑成功,但他们都以鲁监国的部下自居,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郑成功并不在意这一点,他将两百多艘战船、两万多人的军队交给张名振,以示对原鲁监国政权将领的信任,这些军队有一部分是原鲁政权的军队,同时也包括一部分郑军将士,郑军重要将领陈辉、黄兴、沈奇、林顺、蓝衍、施举等一同出发,均受张名振的节制。北伐舰队沿着海岸线向北航行,进入浙江。张名振北上的目的之一,是招揽旧部,掀起清统区的抗战高潮,并且伺机威胁南京。

    当水师行经浙江舟山群岛时,张名振与张煌言远眺舟山群岛,悲从心生,当年舟山一役,是鲁监国政权的一次惨败,包括张名振、张煌言的许多家人都死于这次战事,痛心疾首啊。张名振与张煌言站立船头,设案置酒,遥祭在舟山之役中的死难诸公。

    师过舟山后,张名振率海军攻击金塘山,金塘山的守将是以前鲁政权的叛将金允彦。张名振的海军占领金塘山后,生擒金允彦,并以凌迟酷刑处死。首战的胜利与处决叛徒,令张名振麾下自来鲁政权的将士欢欣鼓舞,真是大快人心,一时士气高涨。

    张名振的率军北上,确实对浙东抗清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

    坚强的浙东人民没有放弃抵抗清军的努力。平原将军姚志倬、诚意伯刘孔昭与他的儿子刘永锡率众来投奔张名振,姚志倬是原鲁监国系下的将领,在浙江抗清失败后,他仍然坚持抗战,多次组织义军抗清,但均以失败告终,但他仍然保有少量的军队,东藏西躲,以逃避清军的搜捕,终于盼来张名振的北伐军。同时,潜伏在浙东各地的抗清力量,以及张名振与鲁王的旧部,也纷纷前来,张名振的力量迅速扩大。

    清军在海上战斗远不是张名振的浙东水师与陈辉的郑家水师的对手,张名振身经百战,是东南抗清的一员悍将,在招集旧部之后,声势大振,于是攻崇明、入吴淞,掠夺清军的船只六百余艘。之后入长江,直抵金山,江淮响应,清军水师莫敢争锋。

    张名振兵入长江,并非为了攻城略地,更多是为了造声势,给长江沿线抗清力量予坚持的信心,同时也向清政府展示自己的实力。

    张名振的浙东与长江沿线的胜利,令郑军海军将领与他的矛盾日益加大。一封封恶语中伤张名振的信被送到厦门岛的郑成功处。具体告了什么状,我们不太清楚,但是张名振与郑军将领的矛盾由来已久。

    虽然张名振是随同鲁监国一同前往投奔郑成功,但他一般不被认为是象陈辉、甘辉那么纯粹的郑军将领,他更应该称为\"南明将领”,他效忠南明,而不是效忠郑成功。自从张名振到达厦门岛后,他与郑军将领的关系就一直不好,这也许出于郑军将领对他的不服气,但更可能的原因是他是个颇为桀骜的人,他对大明的赤诚忠心,使他在面对这群半海盗的乌合之众时,可能难免流露出一种优越感。

    另外一个可能使他担忧的原因,是郑成功正在同清廷接触,这对于背上刻着\"赤心报国\"的张名振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事。郑军将领把种种牢骚与不满汇报给了郑成功,这位国姓爷命令张名振返回厦门岛。张名振的返回并非是一件坏事,他与郑成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会谈,这次会谈不仅消除了两人之间的误会,而且张名振说服郑成功继续增加北上的兵力。郑成功又一次批准了张名振的北进计划,并且派出陈辉、王秀奇、洪旭、周全斌诸郑军将领与张名振一同北上。

    这次北上遇到了一些麻烦,当舰队开进到羊山一带时,遇到了强飓风,海洋上捉摸不定的天气变化给舰队带来了不小的损失。陈辉、王秀奇等郑军舰队大约有十分之一的船只被飓风所摧毁,不得不停驻在福建北部福宁州一带暂时停泊,只有张名振的直辖的舰队没有遭到损失,飓风过后,他的舰队继续航行,到九月时,抵崇明,驻扎于崇明沙、平洋沙一带。

    由于遭飓风袭击,张名振舰队的粮食损失严重,渐渐粮食供应不上,出现了饥荒,在这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下,张名振一边四出筹措粮食,一边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兵们没饭吃时,他决不吃一口饭,这使全体士兵非常感动,纷纷说道:“太师既枵腹,我辈亦忘饥。”凭着张名振坚强的意志与领导力,这支军队没有在饥荒面前丧失士气,反而在冬季赢得了一场空前的胜利。

    十二月,天寒地冻,长江口的江面也结冰,驻守崇明岛的清军一万余人,包括三百名骑兵,涉冰而进,进攻驻扎于平洋沙的张名振部队。崇明与平洋沙是两个岛屿,但两岛之间的水面因寒冷而结冰,这使清军有机会可乘。

    张名振见清军来势汹汹,打算先避其锋芒,再寻机反击。此时,张煌言对张名振说:“此用武地,急击勿失。”经过多年的军旅生涯,张煌言从文人已经成长为优秀的将领,张名振听从了这个建议,以主力部队迎战清军,将鸟铳火炮集中起来,阻击清军,然后以王善长、姚志倬率数百名敢死队猛攻清军左翼,同时,张煌言率数百人进攻清军的右翼。

    这次果断出击令显示张名振部队强大的攻击力,清军被打得大败而逃,清军的骑兵在这种地形与气候下优势丧失殆尽,马匹陷在冰地之中,三百骑最后只有一骑侥幸逃脱。有一些史书称这次会战,清军一万余人全军覆没,另有些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清军伤亡人数,只纪录清军骑兵全军覆没。总之,这次会战,张名振兵团是大获全胜。

    平洋沙战役的胜利,使得江浙一带的人民大为振奋,抗清的热情迅速被调动起来,张名振的海军舰队士气高昂。此时,张名振接到了一封来自长江上游的蜡书。

    这封蜡书,与大西军的首领孙可望有关。

    由于明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江南沦于满清之手,在沦陷区,仍有无数的志士仁人,以及明朝旧官吏为抗清的事业而冒死奔波。这些反清复明的人士奔走于东南、西南两大抗清力量之间,试图开辟一条新的联合作战的路线,这些人士中,最重要的包括贺王盛、睦本、平一统以及姚志倬等人。贺王盛曾经担任崇祯朝太仆寺右少卿,南京陷落后,他暗中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张名振率军北伐,贺王胜觉察到时机成熟,便派睦本秘密前往西南,与永历政权接头,与睦本一同前往的,还有著名的义军领袖、投奔张名振的姚志倬。行至湘潭时,姚志倬因病无法前行,只得养病后返回张名振军中,睦本单独前往,带回永历帝的敕书与孙可望的信札,于十一月返回,交给了贺王盛,贺王盛又转交到张名振的手中,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蜡书。

    另一位著名的反清复明活动家是平一统,他在江南一带秘密收集反清复明分子,在张名振北伐后,他积极为发动起义做准备,但是最终失败。平一统、贺王盛、睦本等人最后均被捕,涉案的人数颇多,多数人被清廷下令残酷杀害。

    大西军二号领人物李定国试图开辟广东通道以取得同郑成功的联系,而大西军的领袖孙可望也试图通过长江沿线打通与郑氏集团会师的通道,实现两大反清集团的联合作战。张名振所收到的蜡书,正是孙可望希望与郑成功、张名振的海军会师长江的计划。

    张名振在得悉大西军的计划后,没有迟疑,便于1654年初,率战船数百艘第二次入长江,过京口,掠仪真,一路逆流而上,直抵瓜州。正月十三日,舰队在金山登陆,缴清军大炮十尊。南明海军在长江横冲直撞,清军根本没法在水面与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