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5年七月,黄廷率十二镇的兵力,长驱直入,挺进粤东。
与福建交界的潮州,在郝尚久败亡后,由清军总兵刘伯禄镇守。黄廷、万礼、林胜等兵下潮州,有两个目的,一是在潮州地区筹集粮饷,二是策应李定国在粤西的进攻。
郑成功写了一封信写李定国,这封信保存在《闽海纪要》中,除检讨林察南征军无功之外兹已萃集满汉,悉其精锐,倾国而来;复移援粤两酋之师,以天下之力而来攻我土地,不佞秣马厉兵,静以破之,绰绰有余。此一战也,虏力既挫,必一败而不可收,不惟江南半壁,在吾目中,即天下大势,亦约略可审,此不佞所可自信者。今援广之精锐,已悉来闽,则粤东势必空虚,乘机袭取,正其时也。殿下幸迅师入粤,或取羊城,或取高、雷、廉,定有摧枯拉朽之势,从此长驱破竹,共抵金陵,聚首策勋,顾所愿也。”
这封信中,郑成功豪气万丈,“不惟江南半壁,在吾目中,即天下大势,亦约略可审”,“长驱破竹,共抵金陵,聚首策勋”,这些话都是典型的郑成功式的自信。此信既可以反驳郑成功不积极与李定国会师之说,同时也表明郑军以十二镇的兵力入粤,目的之一是缓解粤西的军事压力。
可惜的是,在上一年新会战役中,李定国最后大败,退回南宁时兵力仅剩六千人,而孙可望派遣关有才率四万人屯田州,大有吞并李定国之势。李定国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派高文贵、李先芳等人东下浔州、横州,试图进兵广东,但年底时这次军事行动还是失败了。
八月,黄廷率军进抵揭阳,并包围了揭阳县城。清潮州总兵刘伯禄率数千人马前来救援。十三日,郑军与刘伯禄的清军交锋,郑军士气高昂,又人多势众,刘伯禄方才一交手,就发现情形不对,赶紧撤兵,郑军奋勇追击,生擒清军将领一人,斩首七百余人,其余清军狼狈鼠窜,辎重大多放弃,成为郑军的战利品。
刘伯禄岂肯甘心失败,他又招集了惠州、程乡的的清军人马,连同潮州府城的军队,共计一万余人,第二次向包围揭阳的郑军发起进攻,企图解揭阳之围。
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郑军总指挥黄廷、后提督万礼等人商议道:“援兵数多,未易轻敌,当图万全。”此时,戎旗镇指挥官林胜对诸位将领说:“我戎旗镇愿先锋破之,尔等随后追杀。”戎旗镇是郑军中精锐中的精锐,所以林胜说起话来,底气十足,诸将领一听,哪里肯落后呢,纷纷自奋勇道:“独戎旗镇能杀虏,我等随后追杀耶?”于是诸镇莫不奋勇争先,齐逼清军大营。郑军向清军发起冲锋,刘伯禄面对郑军精锐部队,再吃一记败仗,被郑军杀死一千余人,落荒而逃,郑军缴获大量的清军兵器、铠甲及马匹。
刘伯禄两度援揭阳的失败,令驻守揭阳的清军全无斗志,到九月七日,揭阳守将及县令弃城而逃,郑军顺利占领揭阳,并且一鼓作气,又攻陷普宁与澄海。
郑成功在获悉南征兵团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后,非常高兴,下令嘉奖,戎旗镇与奇兵镇记首功,总督黄廷、总制张英各加二级。
再来看看北征兵团的情况。
北征在郑成功的战略中,是重中之重,在大军出发前,郑成功再次重申军队纪律的重要性。陈六御担任总制,相当于军法官,郑成功拔了一万两银子给陈六御,凡是攻城略邑有功之人,先赏后报;有罪的镇将,可先斩后闻;官兵奸淫抢掠者,连罪将领,但是如果阿私不举,那么就追究总制陈六御的责任。
在洪旭的率领下,北征兵团共计十二个镇,庞大的舰队,于七月份,浩浩荡荡向北挺进。在行经到湄洲岛时,有一名士兵上岛取水时,顺便抓了一只当地人饲养的鸡,结果被监营抓到陈六御处。陈六御当即集合诸镇将领,商议如何定罪。甘辉认为自己作为陆师统帅,军队出现这样的事情,自甘受处罚,他脱去衣裳,请陈六御下达处罚令,所有的将领大吃一惊,都不知如何才好。
甘辉说道:“尔等今日不责我,是致我总督与本藩杀耶?师行在迩,令即不行,尚望恢复致远?”郑成功在治军上之严酷,是众所皆知的,最后陈六御只好将甘辉处于十军棍,而犯案的士兵斩首示众。
这次处罚令所有官兵无不骇然,此后大家谨慎小心,遵守军纪,无人敢犯类似的错误,在驻所或进入城池中,都是秋毫无犯。到了九月,时近深秋,北风骤起,给北上舰队的航行造成很大的麻烦。此时舰队的粮食也开始紧张了,洪旭下令在温州、台州一带取粮。
台州守将马信,虽然是一名清军将领,但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十分仰慕洪旭的为人,所以秘密派人与洪旭接触,准备反正归附。洪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军务在身,郑军舰队在台州一带停留的时间很短,舰队马上要继续开拔北上,所以没能来得及等待马信来降,但是这次接触为马信的最终归降铺平的道路。
十月十五日,舰队抵达舟山。次日,北征兵团召开军事会议,洪旭、陈六御、甘辉、王秀奇、周全斌等高级将领商量攻打舟山岛,并且制订了一套作战方案。
十月十七日,舟山战役打响。郑军海军在岑江口登陆后,兵分两路,直杀奔舟山城下。清军列队出城迎战,郑军鼓声大作,士兵们昂然前进,冲入敌阵,其中右提督右镇指指挥官陈瑞更是勇不可挡,阵斩清军中营中军将领陈彪,并杀死数十名清军。清军抵挡不住郑军疾风暴雨般的猛攻,败回舟山城内,坚守不出。
郑军包围舟山城。
清军舟山城守将是把成功,也有记为巴成功或把臣功,他站在城头向下瞭望,只见郑军连营数里,旌旗飘扬,节制有方,舟山不过一孤岛,悬于海上,外无援兵,海上通路,早被郑军的船只所封锁,在此情况之下,将士们哪还是有心攻战呢?
陈六御派遣监督李化龙进舟山城,招降把成功,把成功思前想后,为清廷战死在这孤岛之上,还真是不值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最后决定向郑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