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8月城文学>仙侠小说>新史记—中国大航海时代 > 第42章 兵临城下
    镇江之后,对于下一步的军事计划,郑军内部是有分歧的。参军潘庚钟的意见是:“未可骤进,当暂住瓜、镇,分据淮、扬诸郡,扼其咽喉,收拾人心,北都满汉兵民不下数百万,断其粮道,两月之间必生内变,此曹公之所以取胜于官渡也。”潘庚钟的看法,是北方之粮食,严重依赖于江南,只要切断京杭运河的运输线,北方将很快陷入粮食危机之中。工官冯澄世的看法与潘庚钟类似,他也认为南京城不容易迅速攻克。

    郑成功反驳道:“不然,时有不同耳。昔汉祚改移,群雄分据,故曹操常以算胜。我明朝历年三百,德泽已久,不幸国变,百姓遭殃,大兵一至,自然瓦解,恢复旧京,呼召天下豪杰,千载一时也。若自老其师,拔兵四集,首尾受敌,我势岂不自孤?昔太祖得廖永忠、俞海通水师,夺采石、取金陵,破竹摧枯,正贵神速耳。”

    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潘庚钟提出断粮道的主张很有远见,但郑军深入清军腹地,随时都可能面临北方清军大举南下的巨大压力;郑成功则认为应兵贵神速,攻克南京,这样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巨大的胜利,这个看法也没错,关键问题是南京能否迅速攻克呢?瓜州、镇江两场大胜仗,令郑成功对清军的实力明显产生低估的心理。

    从镇江到南京,可以有两个选择,其一是从陆路进发,其二是从水路进发。要选择陆路还是水路呢?郑成功召集部将商议。

    中提督甘辉进言道:“兵贵神速,乘此大胜,狡虏亡魂丧胆,无暇预备,由陆长驱,昼夜倍道,兼程而进,逼取南都。倘敢迎战,破竹之势,一鼓而收,不则围攻其城,以绝援兵,先破其郡,则孤城不攻自下。若由水而进,则此时风信不顺,时日犹迟,彼必号集援虏,撄城固守,我亦多一番功夫矣。”

    甘辉的意见是从陆路进发,一举攻克南京。多数将领反对甘辉的意见,反对的理由,归结起来有这么几条:第一,大军远道而来,水土不合,士兵中病倒的人数不少,再加上时值酷暑,要昼夜兼程而进,这个很困难;第二,由于刚下过大雨,道路泥泞难行,特别这一带水网密集,不好通过;所以诸将提议由水路进击南京。

    七月四日,郑成功督舟师大举向南京进发,七月七日,舰队抵达观音门。

    虽然郑军的水师非常强大,但是绝大部分军队都必须要登陆作战,这么一来,江防就显得特别重要。清军虽然水师力量并不是特别的强,但比起入关时有了长足了进展,清军可以经京杭运河,将北方的水师运抵长江一线,南京上游的九江及芜湖、采石、京口都有清军水师,一旦在郑军登陆后,袭破郑军的舟船,后果不堪设想。郑成功必须要选择一位有能力的将领,独当一面,负责长江江面的安全。左冲镇的指挥官黄安被郑成功任命为水师总督,停泊于三叉河口一带,配给大炮船九艘,大小战船六十五艘,以抵御清军可能从长江一线而来的水师援军。

    七月九日,郑军进抵南京城仪凤门下,郑成功重申《抢掠奸淫军令》,严肃军纪,并且传令各路提督将领,砍伐小杉、大竹,以制造攻城云梯。

    南京提督管效忠在镇江吃了败仗之后,狼狈窜回南京城内,与江南总督郎廷佐夜以继日地准备防城的器具,准备死守南京城,并派人前往苏州府、松江府等地搬救兵,但是当差人前往松江府时,却发现松江提督马进宝正密谋要投降郑成功。马进宝就是马逢知,当年郑成功兵围漳州城时,马逢知率兵前往漳州救援,松江府是现在上海市一带,郑成功兵进长江之前,就曾与马逢知秘密接触,想要策反马逢知。管效忠在得知马逢知企图叛降的消息后,非常吃惊,他向北京上了一折奏章,这折奏章除了密报马逢知阴谋反叛的消息外,还向清廷汇报郑军的情况,称郑军共拥有二十万大军,战船千余艘,士兵全身是铁,箭射不透,刀斩不入,这些情况是过分夸张,郑军并没有二十万人,而且随军人员中还有许多女眷,实际兵力大约十万人左右。

    管效忠这份奏折为郑军所截获,郑成功在得悉奏折内容后,写了一道密书,差人送给松江清军提督马逢知,要他提高警惕。管效忠在奏折中称南京已经危如累卵,这令郑成功十分欣喜,他流露出一丝得意之情,对左右道:“似此南都必降矣。”

    七月十一日,郑成功率甘辉、马信等数十骑,与侍卫亲随数百人,绕观钟山,踩踏地势。部下潘庚钟望着大好河山,不禁慨叹道:“如此山川地势,龙盘虎踞,真帝王之邦,太祖所以一得而兴。今天资藩主瓜镇,神速进兵,倘一鼓而下,迎驾西来,中兴指日。”

    郑成功正是春风得意,豪气冲天,他点点头说道:“我于昔日苟徇诸将臆见,日事争战于边海,何日得望中兴乎?尔等诸将,各协力齐心,千载一时!得此,居中调度,便可号召天下英杰,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世之勋业近在咫尺,这位英雄慨然赋诗一首: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次日,郑成功率文官武将祭明太祖朱元璋,然后开始安排进攻南京城的部署,以甘辉、余新等率军驻扎于狮子山,以万礼、杨祖等驻扎于第二大桥山,主要防御清军从南京城凤仪门方向的突击;马信、郭义、黄昭、萧拱宸等驻扎于汉西门,其后是林明、林胜、黄昌、魏雄、杨世德等营垒;陈鹏、蓝衍、陈魁、蔡禄等将驻扎东南角,沿水畔结营;刘巧、黄应、杨正、戴捷、刘国轩等驻扎西北角,依山建垒。同时张英、陈尧策、林习山等人驻扎于岳庙山,以护卫郑成功中军大营的安全。

    南京城外,营垒相连,绵绵不绝,深沟木栅,一场大战迫在眉睫,江南江北为之震动。

    南京提督管效忠自从镇江被郑成功杀败后,躲进南京城内,四处调集兵马。他登城而望,只见郑军营地旌旗闪烁,金鼓闹鸣,不敢出城迎战,紧闭城门,以避其锋。此时操江军门朱衣佐只骑前来入见,朱衣佐在瓜州之战被郑军俘虏后,郑成功出于招降清军将领的需要,便释放了朱衣佐,他逃命后跑到南京城见管效忠。

    朱衣佐对管效忠说:“海贼虽然猖獗,其众不过数万、其船不过数百。瓜镇之失皆由一時无备,故遭所破。今可速遣人卑辭寬限,以驕其志。然後設守禦之策,徵援兵破之。”管效忠认为朱衣佐所说的有道理,于是便派人到郑成功营中,假称要投降,但是请求郑成功宽限些时日。

    此时郑成功已经完成进攻南京的部署,参军潘庚钟提议说:“细观城内,必然空虚,可令四面攻击,齐倚云梯,此城必然可得。”郑成功认为潘庚钟所言甚是,便下令各镇预备云梯、木牌、布袋等,作好攻城的准备。正在这个时候,清军的使者抵达,要求入见,郑成功接见来使,来使一进中军帐中,便磕头便跪道:“大师到此,即当开门延入,奈我朝有例,守城者过三十日,城失则罪不及妻孥。今各官眷悉在北京,乞藩主宽三十日之限,即当开门迎降。”

    郑成功听罢对清使说道:“本藩攻此孤城,不过一脚尖耳。既然来降,姑准其宽限者,盖欲取信于天下也。若至期不降,攻入之时,寸草不留。”清使唯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