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8月城文学>仙侠小说>新史记—中国大航海时代 > 第19章 崛起于东南沿海
    施郎逃跑这件事,并没有影响到郑成功主动出击清军的决心。

    五月二十二日,郑成功亲自督师,跨海进入海澄县境内的磁灶。

    由于海澄是漳州的富庶之地,这也是当年明朝惟一开放港月港的所在地,所以驻守漳州府的清军总兵王邦俊不敢大意,率一千骑兵、二千步兵,在二十六日抵达磁灶附近,与郑成功的军队对垒。

    在战斗前夕,郑成功招集诸将召开军事会议,在会上说道:“欲图进取,先从漳、泉起手。此番杀他一阵,则漳虏慑服,集兵裕饷,恢复有基矣。”可见郑成功出击的目的,主要在于夺取这个富庶之地的粮饷,同时也可以招募更多的士兵。

    郑成功在与清军作战中,最惯于使用伏击战。

    这是因为清军自从入关以来,基本上逢战必胜,所以有骄奢之心,对抗清力量存轻视之心,郑成功正是抓住敌军的这个弱点,频繁地使用伏击战,屡试不爽。

    郑军将磁灶选定为既定战场,将一镇的兵力埋伏在磁灶山坑南,援剿右镇黄山埋伏在磁灶坑北,左先锋苏茂、援剿左镇林胜两路人马埋伏在磁灶社内,由亲丁镇甘辉、前冲镇万礼、右冲镇柯鹏三个纵队担任诱敌的任务。

    清军总兵王邦俊曾在1649年的盘陀岭之战中挫败郑军,郑军优秀将领柯宸枢就是在那次战斗中战死,后来在1650年又出兵救援被郑成功围困在潮州的郝尚久,所以他心高气傲,并不把郑军放在眼中。三千名清军大摇大摆从大路进入磁灶,埋伏在磁灶社里的苏茂率军与清军交火,紧接着甘辉、万礼等纵队一并杀出。在与清军交战中,郑军最大的劣势在于骑兵数量少,所以清军以骑兵为主力,向郑军发起突击,郑军有一套对付骑兵的战术,即使用藤牌兵,这种藤牌既可以防箭,也可以防马,这种战术是以三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执藤牌以掩护其余二人,另外两人个,其中一个负责砍马,另一个负责砍人,使用的刀具极为锋利,一刀下去即可将铁甲马一劈为二。

    这下子可让清军有苦头吃了。在郑军凶猛的攻击下,清军溃不成军。

    苏茂与林胜两路人马抵挡清军的骑兵,砍杀与夺取不少马匹,在战场上清军尸横遍野。

    王邦俊见势不妙,赶紧下令撤退,保护其剩余的马匹与辎重,落荒而逃。

    磁灶一战,是郑成功在厦门失守、战略储备被夺、施郎逃亡等一系列不利于郑军的背景下取得的一次大胜,无疑大大地提升士气,对东南抗清力量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厦门岛成为一个光辉的抗清根据地,而郑成功无疑成为东南抗清的一面旗帜。对留着猪尾巴似的大辫子深恶痛绝的人民,看到光复汉室的曙光。

    这场胜利,使得前来投奔的抗清志士人数激增,郑成功将军队数量大大扩编。

    郑成功的军队编制以镇为主,主要有左先锋镇、右先锋镇、援剿左镇、援剿右镇、援剿前镇、援剿后镇、前冲镇、左冲镇、右冲镇、中冲镇、亲丁镇、戎旗镇等,在磁灶战役后,又扩编了五个镇:中权镇、北镇、护卫左镇、护卫右镇、后劲镇。

    前来投奔郑成功的郑军旧将黄兴被任命为新组建的中权镇的将领,另一位慕名而来的郑军旧将黄梧则被任命为中权镇的副将。

    任命精通骑射的陈六御为组建北镇,北镇主要是骑兵队,以北方来的士兵为主力组成而成,与清军相比,郑军在海上的力量要强大得多,但是在陆上却居于劣势,主要是由于缺乏战马,难以组建一支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即便如此,郑成功还有充分利用现有不多的马匹,加强骑兵的组建。

    郑成功的杰出表现,也令郑鸿逵倍感欣慰,他决心逐渐淡出郑氏集团的领导层,同时也消除私自在厦门岛放走清军而引起郑成功的不信任,便将手下三员将领以及一部分兵力移交给郑成功。这三位将领分别是沈明、沈奇与陈魁,郑成功便组建了护卫左镇、护卫右镇以及后劲镇。郑成功在潮阳收降陈斌后,曾组建过后劲镇,但是后来陈斌被施郎逼走,继而在守卫潮阳时,因不敌清军而投降清军。

    除了新增五个镇之外,郑成功还组建十个独立营。

    十个新组建的营分别是:礼武营、信武营、智武营、仁武营、义武营、英兵营、游兵营、奇兵营、殿兵营、正兵营。

    同时组建一个新局署,负责督造武器,特别是制造能有效对付清军骑兵的藤牌,以及战被、火筒、火罐等。战被又称为滚被,其实是一大棉被,厚二寸,可以抵挡对方的箭矢,一旦敌军放箭,便将战被张开,可以遮挡来箭,箭雨过后,即可以滚被而行,里面的士兵手持双刀,专门砍敌人以及敌马的脚,看来这也是对付敌军骑兵的一种办法。